郑智化吐槽深圳机场事件,其实是一场“误会”,两份收获

热度:25572
2025.10.27 16:26

郑智化深圳机场的事,经历了一场典型的“舆论过山车”。从“连滚带爬”的控诉引爆全网同情,到监控视频引发对当事人表述的质疑,剧情看似反转。但如果眼光只停留在“谁对谁错”的争论上,便错过了这件事真正的价值:细看此事,其实是“一场误会,两份收获”。


第一份收获,是深圳机场服务的切实升级。 必须承认,事件初期的舆论声讨并非无理取闹。那道25厘米的高度差,以及司机被指控的“冷眼旁观”,瞬间点燃了公众对公共服务“有规范、没温度”的集体不满。正是这把火,倒逼机场在24小时内就拿出了整改方案:优先廊桥、增派人手、试点新设备。这套“舆论监督-快速响应”的机制,恰恰证明了公众关注的价值,最终让所有未来出行的特殊旅客都能受益。


第二份收获,是舆论场对“监督本质”的一次集体反思。 当剧情“反转”,不少声音把矛头全对准郑智化,揪着其表述的偏差不放,这实则偏离了方向。健康的舆论监督,从来不该是“痛打落水狗”的泄愤,也不是从“监督机构”滑向“审判个人”的失焦。它的核心使命,是透过争议表象,去推动制度性进步。郑智化的情绪化表述或许不尽准确,但他所指出的残疾人出行困境,却是真实存在的问题。


说到底,舆论场不该是角斗场,而该是议事厅。郑智化的发声、机场的整改、公众的讨论,最终都指向一个目标:让槽点变成改革的起点。让25厘米的高度差,不再成为文明的落差。当一场个人遭遇能够转化为普惠众人的制度进步,这样的“误会”,何尝不是社会自我修正的珍贵样本?




编辑:马艺嘉
编校:唐赟
审发:石昌晗
打开百姓关注,阅读体验更佳
相关推荐
精彩评论
打开百姓关注,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