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贵州省锚定美丽乡村建设目标,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大力开展“两清两改两治理”工作,清理乱堆乱放、清理残垣断壁,推进改厕、改圈,治理污水、治理垃圾,有效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打造干净整洁美丽乡村。关岭自治县积极响应号召,以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为抓手,扎实推进“两清两改两治理”,推动乡村人居环境提档升级,着力构建生态宜居、文明和谐的美丽新农村。
中心村森林资源丰富
近日,记者走进该县岗乌镇的中心村上甲组,群山延绵,林似绿海,在丰富的森林资源的“包裹”下,这个布依族村寨气候宜人、生态宜居。
中心村上甲古榕树
在村子的活动广场上,一株巨大无比的古榕树参天蔽日,这是方圆百里有名的“榕树王”。中心村党支部书记伍仕波告诉记者,全村上千年的古榕树就有23株,其他树种多不胜数,是天然的“大氧吧”。
以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为根基,中心村今年以来全面推进“两清两改两治理”行动,迅速制定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并通过微信群、院坝会、群众会、入户宣传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两清两改两治理”的目标要求和重要意义,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现在大家爱护环境卫生的意识明显提高,乱扔乱堆乱放的情况也没有了,家家户户房前屋后清清爽爽,通村路、通组路也平整干净,茶余饭后到榕树下散步乘凉,非常惬意。”说起村里环境卫生的喜人变化,中心村村民罗安斌的脸上挂满了笑容。
在该县顶云街道石板井村,村两委积极动员党员干部、村民、志愿者等力量参与到“两清两改两治理”行动中,重点对村内房屋内外杂物堆放、公共区域乱搭乱建、绿化带垃圾、小广告等开展整治,干群同心、统筹资源、靶向施策,实现了乡村颜值与内涵双提升。
石板井村通组路干净整洁
“大家齐心协力清理残垣断壁、垃圾杂物,让村子整洁、干净、有序,每家每户的旱厕也改成了冲水式厕所,配套建设了收集池、雨污分离设施和污水处理设施,村容村貌得到很大提升。”石板井村党支部书记黄俊说道。
该县关索街道的大桥村,干净平整的通村道路,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宜居整洁的村居环境成为了常态。自该村开展“两清两改两治理”行动以来,由村干部带头分组行动,村民积极参与,深入道路两侧、房前屋后清理乱堆乱放的杂物、垃圾,并对自家房屋进行全面打扫,营造“人人参与、家家行动”的良好氛围。
大桥村道路干净平整
“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聚焦‘两清两改两治理’要求,坚持按照‘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以面带全’的思路,组建了环境卫生议事小组,制定《组规民约》,推行议事小组成员‘一对多’联系农户的监督制度,还对每户卫生情况建立了《家庭环境卫生档案》,逐步建立‘网格员+议事小组+党员+群众’的联动议事机制。”大桥村驻村工作队队员宋阳说。
大桥村拆除残垣断壁
自开展“两清两改两治理”行动以来,关岭自治县制定印发了《关岭自治县2025年“两清两改两治理”及农村卫生家庭建设工作推进方案》,组建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的专项工作专班。构建“县领导包联乡镇、乡镇领导包抓行政村、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包保村民小组”的三级责任体系,形成纵向到底、层层压实的工作格局。同时,创新构建“党支部+议事小组+党员”三级联动治理体系,设立党员示范岗,推动党员在乡村建设、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中亮身份、树标杆、作表率,目前已推广建立400余个以党员带头的“村民议事小组”,进一步健全完善村规民约,引导广大群众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推动卫生家庭建设从“点上开花”向“全域拓展”,为乡村治理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航拍大桥村一角
截至目前,该县13个乡镇(街道)共清理乱堆乱放2724处,清理残垣断壁451处,开工农村厕所建设508户,完工319户,,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5个村,清运生活垃圾行政村118个,行政村覆盖率、运行率均为100%;各村(社区)深入开展群众会、院坝会,组织6985次入户宣讲,实现政策宣传“全覆盖”;推动6357户开展卫生家庭创建行动,带动超2万农村群众主动参与,彻底消除“脏乱差”,实现“洁净美”,村容村貌得到有效转变。
该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骏表示:“接下来我们将创新宣传方式,深入细化制作《和美乡村选美大‘晒’》专题片,通过抖音、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并开展‘整治前后对比’宣传展览,组织群众实地观摩重点推进村,引导群众转变观念,切实从源头上筑牢创建根基。同时,进一步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机制,以重点村为抓手,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持续打造一批乡村治理示范村,及时总结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以点带面推动全县乡村治理水平整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