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度长评 | “mask park”偷拍风波:别让性别对立,遮住了真正的恶

浏览:24262
2025.08.01 09:44

最近几天,有关“mask park”的消息,就像一枚深水炸弹,彻底引爆了舆论场。这个藏身境外加密软件的通讯群组,被冠以“中国版N号房”之名,其罪行令人发指:肆无忌惮上传女性隐私视频、传播亲人私密画面、背后还连着一条将针孔摄像头伪装成日用品的黑色产业链。一位受害者声称被前男友偷拍并散布私密视频,却因证据灭失、跨境障碍而难以维权。事件两度冲上热搜,后来群组虽被关停,但阴影仍潜伏在更隐蔽的角落。

恶,可能就藏在我们日常的一墙之隔。

黑色产业链,触目惊心的现

偷拍黑产并非危言耸听。2024年9月23日,有博主发布多段视频,称在河北石家庄新华区多家酒店民宿里,发现隐藏的针孔式摄像头,报警后竟遭围堵,连停在派出所外的车都被放了气。虽然嫌疑人迅速落网,但这暴露了偷拍的猖獗。最高法发布典型案例,央视也呼吁警惕非法设备,可现实呢?打开网购平台,搜索“胸牌记录仪”、“夜视无红光”等隐晦关键词,一两百块钱就能买到作案工具。犯罪成本如此之低,跨国取证又如此之难,这条黑产链的顽固,远超想象。

子弹乱飞,谁在受伤?


    万万没想到,“Mask Park”事件的舆论风暴,最终没有精准打击罪犯,却让“中国男性”这个群体成了靶心。互联网上,“十万中国男性成员”的说法被广泛传播,随之而来的是汹涌的“男性污名化”浪潮。另一边,部分声音则翻出其他事件中的物化女性标签进行反击,“巴西牛排”、“Easy Girl”等词汇被重新翻炒。一时间,性别议题的天平两端,似乎都在急切地寻找对方的“原罪”,互相投掷着“污名炸弹”。

迷雾中的真相与流量的狂欢

在“mask park”事件当中,部分媒体声称群组成员为“十万中国男性”,却从未出示证据。要锁定十万匿名网友的国籍与性别,无异于对一个中等规模的县域进行人口普查。这显然超出了媒体的能力。事情也许是真的,偷拍黑产也真实存在,但部分自媒体与博主展现的,不是对真相的追问,也并非对受害者的关怀,而是利用公众的焦虑与愤怒,将事件作为煽动性别对立、收割流量的工具。

我们需要灯塔,而非火

支持受害者维权,我们责无旁贷。但维权必须建立在事实基础上,避免被不实信息裹挟。公众对违法行为的“零容忍”,不该异化为对某个性别的“有罪推定”。当“打拳”的喧嚣盖过对事实的追问,当标签取代了理性分析,最终伤害的不仅是事件的直接受害者,更是整个社会理性对话的根基。

当“十万中国男性”与“Easy Girl”沦为互掷的污名炸弹,用虚构的集体罪责替代真实的法律追责,真正的罪犯反而隐藏在性别对立的硝烟里金蝉脱壳。面对复杂议题,放下预设立场,回归事实与法律,用证据而非情绪说话,才是寻求社会共识、推动问题解决的唯一正途。

在隐私保护与性别平等的道路上,我们需要的是照亮黑暗的灯塔,而不是互相投掷的火把。



编辑:张森
编校:唐赟
审发:石昌晗
打开百姓关注,阅读体验更佳
相关推荐
精彩评论
打开百姓关注,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