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车变“五手车”,条款成了“护身符”,是高性价比还是真掉坑里?

浏览:26553
2025.08.12 21:49

蒋先生在贵阳市花溪区购买了一辆二手车,可车刚开了没几天就出现了异常。当他把车开到修理厂检查后发现,这辆车的实际情况和销售人员所说的完全不同。

在贵阳市花溪区孟关村,记者见到了蒋先生和同样购买了二手车的顾客。大伙儿发现刚买的二手车接连发现各种问题,看似高性价比的车似乎远不值购买价格。

蒋先生:“当时去的时候他就给我讲车子零出险,调表各方面的问题都没有,只有部分门喷过漆,其他都是原版原漆,没有事故。”

车况和价格都符合自己的预期,于是蒋先生直接交了19万提了一辆奔驰E300。但就在提车的第三天,车就出现了异常。

蒋先生:“第三天在高速上开车,感觉车不对劲,咣咣咣的声音特别大,矿泉水放在坐凳上面都被震倒。”

发现车辆异常后蒋先生把车开到了修理厂,维修人员告诉他,如果以销售人员所说的车况,车不应该会出现异响震动的情况。

蒋先生:“修理厂说车的差速器坏掉了,然后他说你的车才七万公里,按道理说差速器不容易坏的,后面他给我查出来车子跑了29万公里,并且还有事故,保险赔了11万多还是12万多。”

行驶里程数前后相差了20万公里,并且还是事故车,蒋先生立即找到了销售人员,但对方的答复让他无法接受。

蒋先生:“他说白纸黑字签的合同,要么我去法院起诉他。我又找他几回,他说送个保养,我说我不需要。后面协商,他说让我以17万卖给他。”

在蒋先生和贵州恒江飞汽车服务有限公司签订的事故车销售协议上写到,甲方出售的机动车是事故车,该车可能发生过交通事故、碰撞、泡水、篡改里程数等事故,车身可能存在结构性损伤。蒋先生表示,当初在签合同时他就提出过质疑。

蒋先生:“我还问过他怎么是事故合同,不是购车合同,销售就说公司的车有的有小瑕疵,不能签购车合同,我说那就不签,后面销售又说这个不影响,他们公司全部规定用这个合同签,有注明的,该写的都写在后面了,当时销售就在催我签合同,说合同内容没什么影响。”

刘先生和郑师傅表示,他们当初在买车时也有被催促着签合同,以及实际车况与销售人员所说车况有出入的问题。

刘先生:“销售人员给我承诺车是实表,表上显示的是六万公里,后来我去第三方检测显示的是13万公里,出险记录可能达到了八万多元,换过很多东西。”

郑师傅:“当时我特别在乎公里数,我还给销售说的一定要试表,他拿给我看了,试表的确是六万九千多公里。我们就觉得公里数小,车况也可以我们就买了。”

郑师傅

想着既然车符合自己的理想状态,郑师傅也没有深究合同细则。可就在过户时,他发现二手车变成了“五手车”,里程数也从六万九千公里变为十七万五千公里。

和车商无法协商一致,大伙儿也把问题反映给了花溪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孟关分局,工作人员表示,前期已经有很多在贵州恒江飞汽车服务有限公司的顾客向他们进行反映了,但由于双方签订了购车协议,所以他们也无法解决此事。

为了了解事情的具体情况,记者和蒋先生等人来到了贵州恒江飞汽车服务有限公司。

贵州恒江飞汽车服务有限公司 售后经理 汪先生:“我们公司卖的车是瑕疵车、事故车,我们只对车的品质做保证,但是车的前身我们无法保证。”

公司售后经理汪先生表示,他们从车主手上买车时也不知道车的具体情况和公里数是否被篡改,所以销售人员不会口头给顾客做出质量方面的保证。但对于销售经理的说法,刘先生不太认同。

刘先生

刘先生:“他说的是车子后面只是有一点追尾,我多次强调其他地方是不是没动过,也问他底盘是不是没问题,他给我作了保证。”

贵州恒江飞汽车服务有限公司 售后经理 汪先生:“销售能代表公司是在我们主合同的约定下,要是他告知你是个新车,我们公司也要承担这个责任吗?我们公司也不知道你们有聊些什么。”

记者在网上查询后发现,并没有相关法律规定瑕疵车和事故车的销售标准,只有部分购车APP上有一些购车提示教大家如何辨别瑕疵车和事故车。

记者:“他们当时买的时候,销售给他们出具了车的报告,包括车的里程数以及状况,他们拿到的这一份报告和再去其他地方检测的报告是不一样的。”

贵州恒江飞汽车服务有限公司 售后经理 汪先生:“他们拿到的报告都不具备法律效力,下面第一行有写,此报告只供参考,以实际车为准。”

由于几位当事人都无法和车行继续协商,他们决定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车主们遇到这样的问题只能认栽吗?记者也咨询了律师。

贵州丰来律师事务所律师张宏伟表示,二手车商提供的合同里有加黑加粗的条款,这些条款也有明确规定,车辆是从其他渠道收取的,可能发生了事故或瑕疵。同样在加粗加黑的条款中也说到,不以沟通聊天记录为准,应当以合同的条款为准。所以,要认定车商是实施欺诈可能比较困难。

张律师表示,合同里重要条款已经用加粗加黑的字体告知了消费者,所以不存在隐瞒车况的情况。

贵州丰来律师事务所 律师 张宏伟:“在签署合同的时候,消费者一定要仔细阅读每一条条款,如果发现合同的条款和销售人员给我们说的不一致,一定要去交涉,把合同条款修改成一致。否则一旦签了名,可能也会约束到双方,这个时候我们再主张所谓的合法权益,有可能很难得到保护和支持。”


记者:徐漫霖 赵龙 实习:代冰冰 邓行知
编辑:罗艺
编校:刘倩
审发:石昌晗
打开百姓关注,阅读体验更佳
相关推荐
精彩评论
陈勇1
12分钟前
0
签到一下
微兔05v516
2025.08.13 04:06
0
签到
微兔449368
2025.08.13 03:14
0
打卡了
打开百姓关注,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