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度时评 | 《南京照相馆》火了,《731》还会远吗?

热度:25795
2025.07.31 12:11


《南京照相馆》爆火之后,《731》的银幕何时能亮?

《南京照相馆》六天狂揽七亿票房,其成功不仅是商业的成功,更是对抗日历史题材的一次有力证明。它让更多人关注到南京大屠杀这段沉重的历史,让30万遇难同胞的记忆重新鲜活,更点燃了公众对那段民族苦难记忆的关注热情。


图片


它以独特的视角让南京大屠杀的伤痛再次鲜活,也清晰地传递出一个信号:观众渴望真实敬畏历史的故事。然而,当一部同样聚焦侵华日军暴行、甚至题材更为沉痛残酷的电影《731》屡次定档又撤档,我们不禁要问:铭记历史的通道,为何如此坎坷?

《731》的命运可谓波折。原定2024年7月31日上映,后来被举报,被质疑,被打上“少儿不宜”的标签。有人说这部电影太血腥了,不适合小孩看。有人说掏钱去影院看自己同胞被虐杀,太残忍了。还有人说,战争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现在是和平年代了,干嘛还要翻旧账?是的,这部电影一定会有许多让人不忍直视的画面。但就目前的审核尺度,未必能展现出真正残酷历史的万分之一。

更值得深思的是,讲述真实历史,何以竟成了“敏感”?

据平台数据,《731》累计有超310万观众标记“想看”。这庞大的数字背后,是公众对了解真相、铭记苦难的迫切期待。与《南京照相馆》不同,《731》直面的是日本关东军731部队在中国东北犯下的、更为系统化、工业化的反人类罪行——活体解剖、细菌实验、生化武器研发与投放。

图片


就在不久前(2025年7月7日),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展出了原731部队成员胡泽正邦长达83分钟的口述证言视频,以其加害者视角提供了无法辩驳的铁证。


他供述,部队人体解剖小组一天能完成3个人体解剖任务,平时“常备40人存量”,“弄死”随时补充。他们称用于实验的活生生的中国人为“马路大”(原木),将其视为可随意切割、焚烧、冰冻、试毒的消耗品。这些冰冷的数字和泯灭人性的词汇,彻底撕碎了任何试图模糊、淡化这段历史的借口,揭露了一场基于国家意志、精心组织的系统性大屠杀。


图片

然而,承载着揭露这一滔天罪责使命的《731》电影,历经11年坎坷,定档、撤档,再定档、再延期,至今上映无期。它甚至成了“未映先遭大量举报”的独特案例。


这不禁让人忧惧:比《731》电影内容更可怕的,或许是它本身无法与观众见面。是谁在试图阻隔这段历史的传递?是谁在逼着我们遗忘?


我们这代人站在一个特殊的历史节点。我们没有资格替承受切肤之痛的前辈说“原谅”,同样,我们更没有权利替后代选择“遗忘”。因为历史一旦被模糊、施害者的罪责一旦被刻意淡化,同样的邪恶就可能改头换面,在未来卷土重来。


今天的中国,早已告别积贫积弱,拥有捍卫和平的力量。这份力量不仅源于强大的国力,更源于对历史的清醒认知和对生命尊严的深刻敬畏。《南京照相馆》让我们重温了南京的痛,《731》则需带我们看清731部队所代表的、更为精密恐怖的战争机器本质。走进影院,观看《731》这部必然“鲜血淋漓”的电影,绝非寻求感官刺激,而是一种必须的、挺直腰杆的姿态。它意味着我们有勇气、有力量直面民族记忆中最黑暗的篇章,也敢于审视人性堕落的深渊。


唯有真正理解黑暗曾何等浓重,才能明白和平的阳光何其珍贵。

愿这束光,可以穿透80年的历史迷雾,照向那些被抹去姓名、化为“马路大”的同胞,也照亮我们挺直的脊梁。





编辑:张森
编校:唐赟
审发:石昌晗
打开百姓关注,阅读体验更佳
相关推荐
精彩评论
微兔0j9033
2025.08.02 19:15
0
这个必须看,发扬爱国精神
打开百姓关注,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