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最近曝光的山西稷山县怪事,看得人血压直冒:村里花 230 万建起的新公厕,瓷砖亮得能照见人,却常年挂着锁,只有领导来视察、村里搞活动时才匆匆开一会儿。可就在这“迎检专用”厕所不到 100 米的地方,村民们还得捂着鼻子钻进又脏又臭的老旱厕。一边是崭新的摆设,一边是真实的难堪,这反差简直像给民生工程扇了记耳光。
更让人窝火的是干部们的说法。面对质疑,他们张口就来:“村民素质低,用脏了不好打扫。” 这话亏他们说得出口!村民用了几十年旱厕,难道不知道新厕所干净?问题是你把钥匙藏得比机密文件还严,连门都不让进,还扯什么 “文明如厕”?再瞅瞅那公厕里,地上的脚印、角落里的日用品,分明是有人用过的痕迹,合着这厕所不是给村民建的,是给领导 “参观打卡” 用的?
230 万砸下去,换来的是“建而不用”的摆设,这样的“厕所革命”简直是对民生的侮辱。隔壁柞水县就明白多了,设置公益岗位、财政拨款管护,80 座公厕全部开放。同样是财政资金,差距咋就这么大?根子还是在某些干部脑子里——把民生工程当政绩工程,把群众需求当耳旁风。
说到底,厕所修得再漂亮,锁着门就毫无意义;口号喊得再响亮,不解决村民的急难愁盼,就是瞎折腾。民生工程的 “温度”,从来不在瓷砖有多亮、设备有多新,而在能不能让老百姓实实在在用上、用得舒心。值得欣慰的是,稷山县委县政府已连夜启动整改,全面排查公厕管理漏洞并追责问责。但这场 “厕所革命” 要真正革到点子上,还得把钥匙交到村民手里,别让 “建管用” 成了 “建管锁”,毕竟,厕所是给人用的,不是给人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