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赋能乡风,积分点亮乡村!六枝特区梭戛乡沙子村探索基层治理长效奖励机制

来源:天眼
热度:22814
2025.10.01 21:33

中秋、国庆将至,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梭戛乡沙子村驻村干部匡高峰购置物资,带着特区纪委监委到村任职选调生任朝鹏为自发修路的村民张青勇送上奖励。一行人还带着月饼、爆米花、饮料走进听障人士张师傅家中,用慰问品传递无声关怀;为在公益辅导中表现优异的未成年人小桐送上节日礼物……这几份“小心意”串联起的是一段关于“自力更生、互助共暖”的振兴故事,它是探索践行新的基层治理长效奖励机制的生动实践,也让村民们真切感受到“小善举”也能汇聚成点亮乡村的“大光芒”。


“这样的主动奉献,必须奖励!”

故事的起点,是一处陡坡急弯村道维修。此前,沙子村树林头组的道路防滑线磨损严重,雨天湿滑常让村民捏一把汗。村民张青勇经咨询驻村干部匡高峰报请梭戛乡政府交通管理有关负责人同意,然后自掏200元,请来村里会操作切割机的听障人士张师傅,利用农闲时间为道路切割防滑线。“自己出点钱、请熟人帮忙,既解决了安全隐患,还能让老张叔多份收入,比干等着强!”张青勇的话朴实,却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村民对“自力更生”的重新思考。

图片1.png

听障人士张师傅在修路
      驻村干部匡高峰敏锐捕捉到这一积极信号,联想到村支书付习勇此前在村委会议上提出的积分奖励制度,当场表态“这样的主动奉献,必须奖励!”很快,一套“积分制”管理方案落地,村民积极参与群众会、修路修桥、投工投劳、支持地灾搬迁、“两清两改两治理”等公益事项,均可根据实际贡献累积积分(1积分=1元购买力),凭积分兑换生活物资;而张青勇的200元“小投入”却可消除交通隐患、让过路群众满意,纳入“主动奉献示范案例”,由驻村干部匡高峰自愿出资购买蒸锅、核桃奶等生活物资,再加上平常获奖、获捐的部分物资,作为对张青勇“带头破除等靠要思想”的特别奖励。“200元不多,但传递的是‘做好事有回报’的信号。”匡高峰说,“我们要让村民知道,主动干,村里看得见、支持得起,要形成主动奉献正面激励,从宣传上、行动上、奖励上抵制一些懒汉言行!”


“无声车间”里的增收路

在张青勇的修路故事里,还有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听障人士张师傅。这位平时靠打零工维持生计的村民,因沟通障碍常被用工机会“边缘化”。但这次,他不仅用精湛的切割技术为村道刻出了“安全线”,更通过劳动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入。“以前总怕别人嫌麻烦,现在村里主动找我干活,还给我报酬,心里踏实!”张师傅用手语比画着,眼里闪着光。

图片3.png

图片2.png

村委会与驻村干部到村民家中走访慰问

村委会与驻村干部早已关注到这类“沉默的群体”。此次中秋慰问,驻村干部匡高峰特意带上月饼、水果来到张师傅家,拉着他的手比画交流:“以后村里有小工程,还优先找你!”这份特殊的关怀,不仅是对张师傅个人的温暖,更是对“弱势群体也能贡献价值”的生动诠释——通过合理设岗、公平付酬,让残疾人、困难户等群体融入乡村建设,既解决了他们的增收难题,也为乡村发展挖掘了更多“内部力量”。“乡村振兴不是少数人的事,要让每个愿意干活的人都有机会。”这也是匡高峰驻村3个月以来,和沙子村委同志们多次集中研讨、并肩奋斗学到的,道出了沙子村治理的温度与智慧。


“公益辅导”里的希望苗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人的振兴,要从孩子抓起。沙子村长期关注留守儿童成长,今年暑假开设的“公益辅导班”成了孩子们课余的“温暖课堂”。其中,三年级学生小桐因学习认真、帮助同学、热爱唱歌、主动表演,被志愿者老师们公认为“优秀学员”。双节前夕,沙子村委代管的“沙砾星火志愿服务队”指导老师匡高峰特意为她送去文具和月饼等,鼓励她:“继续加油,将来考上大学,村里还有‘大学示范户’积分奖励!”接过礼物的小桐腼腆地笑了:“我一定好好学习,将来也像张青勇叔叔一样,为村里做好事!”

图片4.png

“沙砾星火志愿服务队”指导老师匡高峰为学生送来文具和月饼

从奖励主动修路的村民,到关怀默默奉献的听障人士,再到关爱未来希望的留守儿童,沙子村的“中秋礼包”看似分散,实则紧扣“人”这一核心——既激励当下能干事的人,也温暖需要帮助的人,更培育未来有担当的人。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善举背后已形成一套可持续的机制:积分制管理覆盖“大学示范户”“拥军示范户”“好人好事”等多个领域,沙子村委还将积极对接红十字会、残联、工商联、社工部、退役军人事务局、爱心企业等,拓展物资来源;村民从“旁观者”变“参与者”,从“等补贴”到“挣积分”,内生动力被进一步激活。

驻村干部匡高峰表示,此前也有幸通过特区工商联、特区教育系统获得一些捐款、捐物,特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也关心沙子村的退伍老兵,特区精神文明办的专项资金即将拨付对暑假公益辅导活动进行奖励,特区委社会工作部帮助申报的志愿服务项目正在省级审核中,派出单位特区纪委监委领导对驻村工作也一如既往重视关心和大力支持。“经过汇报申请,得到多个单位部门的关心支持,我们的信心和底气更足了,我们将进一步探索践行‘村民反映——干部实访——申报获准——群众主办——村委协调——照顾弱势——务工增收——积分鼓励’的基层治理长效奖励机制”。

秋雨渐凉,沙子村的这个中秋节却格外温暖。张青勇的200元、沙子村委的关怀、驻村干部的月饼、听障人士张师傅的满足、孩子的笑脸……这些“微光”汇聚在一起,照见了乡村振兴最真实的模样——不是大拆大建的“宏大叙事”,而是村民主动作为的自觉;不是单向给予的“救济帮扶”,而是双向奔赴的“互助共暖”;不是只顾当下的“权宜之计”,而是着眼长远的“治理革新”。正如一位村民所说:“以前总觉得‘振兴’是大干部的事,现在才明白,咱每个人出点力,村子就会越来越好。”这,或许就是沙子村“微光成炬”故事里,最动人的注脚。


编辑:朱小龙
编校:宋庆云
审发:石昌晗
打开百姓关注,阅读体验更佳
相关推荐
精彩评论
打开百姓关注,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