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度长评 | 当“上海主理人”得罪全网时,“贵州主理人”正被夸上热搜

热度:23046
2025.09.24 17:45

一杯平平无奇的咖啡,动辄要卖两三百;明明店里一个人都没有,还得问你有没有预约;一家小小的餐饮店,立下几十条规矩,还美其名曰“艺术表达”......

最近“上海主理人”成了全网调侃的对象,价格离谱、规矩繁琐、服务缺位,一个只为小众群体服务的圈子,一夜之间仿佛得罪了全世界,热搜上榜,全网群嘲。然而热度过去没几天,继“上海主理人”之后,网友又发明了“贵州主理人”。

什么是贵州“主理人”?

蛋包洋芋、锅巴糍粑、铁签烤肉、肠旺粉、糯米饭、辣子鸡......贵州的街边小巷里,每一家小店都有独特的味道。“创始人”通常会被加印在门头上,加料怎么选,蘸水怎么调,老板都有独门秘方,这就是贵州的“主理人”文化。

来到贵阳的大街小巷,你会发现这里满大街都是主理人。不同的是,他们不是端着架子的“文化人”,而是守在巷口小店的夫妻档,是夜市里一边烙锅一边招呼客人的老板娘,是把洋芋、酸汤、冰浆玩出新花样的年轻创业者。

他们同样是“主理人”,但这个词在贵州,被赋予了另一种生命力。

所谓主理人,其实是“讲故事”的人。

无论在上海还是贵州,主理人的本质都在于:强调个体、注重差异化。上海的主理人习惯用“离谱的叙事”包装产品:一杯咖啡要讲豆子从某个遥远山脉漂洋过海的故事,一份沙拉要宣称蕴含“设计感与情绪价值”。

贵州的主理人,同样擅长讲故事。酸汤火锅能讲出百年苗寨的风味传承;折耳根奶茶能延展成“贵州限定”的文旅符号;甚至是一碗肠旺面,也表达出了极度松弛的城市节奏,“贵州人上班赚点钱,全炫嘴里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都在用故事为消费赋能,把食物从“果腹”升级为“文化体验”。

上海主理人“拿得起”,贵州主理人“放得下”。

区别在于,故事背后站着怎样的姿态。

上海的主理人,往往与顾客保持距离。他们强调“我们只招待朋友”,立下高高的门槛,让人觉得消费成了一种受审判的考验。

贵州的主理人,则是另一种逻辑:他们的故事不是为了设限,而是为了拉近距离。你走进贵阳的火锅店,哪怕人均只有三四十,老板也会滔滔不绝地讲解哪种酸汤更适合牛肉,哪种蘸水更衬蔬菜。夜里路边摊的大叔,会告诉你“这豆米是今天现磨的”,然后笑呵呵地多给你舀一勺。

他们没有鄙视链,只有烟火气。没有离谱的高溢价,只有亲民的性价比。

所以同样是“主理人”,在上海常常被群嘲,在贵州却能收获真心实意的好评。

贵州主理人赢在哪?

贵州美食和文旅之所以爆火,并非偶然,而是因为贵州的“主理人”们踩中了三个关键点:

  第一,烟火气是贵州的底色。

贵阳早在2020年就超越重庆,成为全国人均火锅店数量第一的城市。一碗粉、一锅酸汤、一个烙锅,遍布大街小巷。贵州的主理人们深知:食物的核心是“好吃不贵”,是让人吃得满足、回味无穷。哪怕是咖啡和精酿,也能和一碗肠旺面、一盘烧烤共存于同一条巷子里。

第二,创新力是市的灵魂。

贵州餐饮不只是守成。酸汤火锅能变成红酸、白酸、虾酸、臭酸百种口味;咖啡能和茅台融合,成为“茅台拿铁”;精酿啤酒能加木姜子,茶饮能掺刺梨汁。这些创新不脱离本土,而是从土地里生长出来的。

第二,文旅加持,消费创新。

贵阳年轻人比例高、消费压力小,夜经济占全市餐饮70%。游客一边在黔灵山看猴,一边在市集排队三小时等一碗酸汤鱼。这种“吃+游”的复合体验,天然让贵州的美食和文旅相辅相成。

在贵州,主理人不是姿态,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如果说上海主理人代表着一种“消费异化”,贵州主理人则代表着一种“消费回归”。当“主理人”在上海成为负面标签时,贵州却让这个词重新焕发了生命。

贵州的主理人,既懂得叙事和包装,也坚持本土与亲民。他们既能把地方风味转化为文旅符号,又能在价格和服务上保持诚意。这种模式的成功,或许能给中国餐饮行业提供新的思路,不必一味模仿国际化、奢侈化的套路,不必把顾客当成需要教育的对象。扎根土地,拥抱多元,把岁月的故事熬成烟火,把生活的底色端上餐桌,这就是独属于贵州的“主理人”模式。



编辑:张森
编校:唐赟
审发:石昌晗
打开百姓关注,阅读体验更佳
相关推荐
精彩评论
打开百姓关注,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