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西秀区市西社区门口,几位居民正围着一块新立的展板轻声念着:“高价彩礼不可要,文明办事不攀比,邻里和谐相守望,互帮互助讲和气……”展板上是社区刚修订的“民谣版”居民公约,通俗易懂的话语配上生动插画,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热议话题,这是西秀区以基层公约为抓手,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的生动写照。
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以来,西秀区委社会工作部立足区域实际,将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作为破解“滥办酒席、天价彩礼、薄养厚葬”等陈规陋习的重要举措,将村规民约作为撬动村民自治的支点,通过引导群众参与修订、监督、执行全流程,让“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成为常态,推动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从“纸上条文”变为“落地实效”,让文明新风在基层扎根生长。
广纳民意凝共识 规约制定接地气
为确保村规民约“接地气、可执行”,西秀区委社会工作部建立了“班子带头调研+全流程指导”的工作机制。部班子成员带队深入各村(社区),围绕村规民约修订中的群众参与度、程序规范性、贴合实际性等核心问题开展实地调研,通过村(居)民议事会、院落坝坝会、入户走访、线上征集等方式,充分征求村(居)民意见,结合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殡葬领域突出问题中的“滥办酒席、天价彩礼、薄养厚葬”等陈规陋习,点对点指导各村(社区)根据地方特色文化、各村具体事务与发展需求,将群众普遍关心的红白事操办、彩礼标准等内容纳入约束范围,经过全方位、多层次的征求意见和因地制宜的细化调整,各村(社区)最终形成每条都带着村民“心声”,更贴着村庄的“实情”的村规民约,真正实现了“约定由民定、约束为民利”。七眼桥镇章庄村结合村情习惯和村民意见修订村规民约,引导村民“办事不发烟、不回礼品、送礼只送两百元”,让村民们逐渐从村规民约的“遵守者”转变为“当家人”,从根本上转变了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
西秀区东关街道召开院坝会就红白理事会征求村民意见建议
机制保障求实效 规约执行见真章
为让村规民约“真管用、见实效”,西秀区聚焦落实机制建设,打出“制度保障+典型示范”组合拳。突出正向引导,将规范村民日常行为、维护公共秩序、保障群众权益、调解群众纠纷等重点内容纳入村规民约,确保规约直指基层治理难点。在此基础上强化制度支撑,制定《西秀区关于加强村(社区)红白理事会促进移风易俗的实施方案》,推动各乡镇优化红白理事会人员结构,广泛吸纳离任村干部、“五老人员”、酒席总管、丧葬祭祀人员等熟悉民俗民情的群体参与,让理事会懂民俗、善管事、能作为。同时,明确婚丧嫁娶全流程标准,为村民提供清晰的红白事酒席办理标准,切实促进乡风文明。刘官乡嘉穗村的变化最具代表性,“现在办红喜事每桌花费不能超过280元,除了婚丧嫁娶,其他酒席都不准办”嘉穗村村民王大姐算起这笔“文明账”,“以前女儿结婚,光酒席就花了好几万,现在结婚按村规办,能省一大笔钱,邻里之间也不用因喜事发愁了。”这样的改变,正是村规民约落地见效的生动注脚。
西秀区七眼桥镇本寨村红白理事会会议
创新宣传入民心 规约内容入生活
为推动村规民约“入脑入心”,西秀区探索出“线上+线下”“传统+创新”的立体模式,线上依托“西秀社会工作”“西秀融媒”微信公众号及短视频等平台推送移风易俗短视频,让村(居)民身边人说身边事,生动解读约定细则;线下则紧扣地域特色做文章,蔡官镇北斗社区将居民公约编成“顺口溜”,贴在小区单元楼外墙,配上动感的音乐鼓点,伴着歌声深入人心…黄腊乡的“布依山歌队”走村串寨,用布依曲调唱着“过去摆酒讲排面,心不甘来么情不愿!现在提倡讲文明,移风易俗传美名!”直白简单的歌词让老人小孩都能跟着哼;旧州镇组织屯堡山歌表演队,把“丧事简办”“拒绝天价彩礼”等内容编进唱词,在田间地头、文化广场巡回演出。此外,各村(居)还积极开办“村规民约解读会”,用方言解答村民疑问;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让孩子把“喜事简办”的歌谣教给家长。多样宣传像春风化雨,让村民在听歌、刷视频、玩笑中,自然而然把约定记在心上、落在行动里。
西秀区七眼桥镇利用红白喜事宣传移风易俗
如今的西秀区,滥办酒席、大操大办的现象少了,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风气浓了,农村红事酒席花费多控制在500元以内(含烟酒),白事普遍采用“一锅香”简办模式,送礼金额稳定在200-300元,群众的经济负担轻了,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高了。从“被动约束”到“主动践行”,西秀区正以村规民约为纽带,编织出一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网,让文明新风在西秀持续吹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