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投诉环保问题被打断肋骨,获赔300万后却成“罪犯”?2018年,山东淄博罗村镇南韩村的王长征,发现老家的水和耕地污染严重,他怀疑是山东重山集团旗下的子公司造成的污染。2021年6月,在调查中,王长征与企业保安发生冲突被打骨折获赔300万元,协议是在当地政府相关负责人主持下签订的。可一年后,他和儿子却因该笔赔款被控敲诈勒索,上诉后该案被发回重审,一审虽改判无罪,但检方提起刑事抗诉,认为无罪判决定性错误,案件即将进入二审。
在王氏父子看来,这是“一笔归一笔”的清楚账:白纸黑字的赔偿协议,有镇政府领导现场协调,有录音为证,明明是企业保安打人在先、赔偿在后,怎么就成了“借举报强拿硬要”?倘若挨顿打赔300万算“不合理”,那当初企业签协议时咋不报警?为什么一年后,企业才“反悔”?更值得琢磨的是,镇领导一边主持签协议,一边让村民写“不再举报”的承诺书,转身却成了定罪证据。这波操作,到底是维稳还是帮企业“铲事儿”?政府的公信力被置于何地?
依法维权与敲诈勒索之间,有一条明晰的分界线。维稳不是和稀泥,调解更不能埋下二次冲突的引线,每一次介入,都必须经得起法律和历史检验。既要坚决打击真正的犯罪行为,也要毫不含糊地保护公民合法的维权行为。此案二审在即,我们期待法律能给出一个经得起时代拷问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