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度长评 | 法新社与新华社的镜头之战:从“他信”到“自信”的中国话语权

热度:17119
2025.09.11 18:02

撰稿:张森



“有些人注定当不了站姐”。

九三阅兵的评论区下面,总有人调侃“给法新社留个位置”。今年阅兵照片出栏,新华社的现场图片直接冲上热搜。国泰民安、庄严肃穆的氛围拉满,震撼又暖心,张张有热度。回头再看法新社的图,画面色调平淡,以往那种五彩斑斓的黑、大雨将至的灰,说好的阴郁美学、大国隐忍风,这次是一点没见到。

其实法新社早在2023年就澄清过,照片并没有添加异样的滤镜。网上流传的版本,相片是法新社记者拍的,色调却不是法新社调的。所以这么多年真正掌握高级审美的,不是他们,而是咱们自己人。这一次新华社稳稳胜出,不管是构图、色调还是整体气场,都真正传递出了大国的庄重与恢宏。

今天的中国,显然已经拥有与世界平等对话的实力。然而在和平发展的年代,真正的战场,是那些没有硝烟的地方。

在国际舆论场,影像不仅仅是一种记录,更是对历史的讲述。法新社向来擅长在中国重大场合营造“东方压迫感”。这种影像风格常常带有预设立场:一个严厉、紧绷、甚至冷峻的中国。今年的九三阅兵,新华社的摄影作品成功捕捉到国泰民安、繁荣昌盛的氛围,收获了国内外广泛好评。这种对比,不只是摄影水准的胜负,更是国家话语权的较量。

镜头背后的叙事密码

摄影不是单纯的取景和快门,尤其在国家级仪式上,镜头承载的是意识形态与价值选择。法新社的“失常”,并非技术上的缺陷,而是叙事策略的失效。当新华社的镜头真实记录军人的坚毅、老兵的敬礼、群众的微笑时,那份真实与温度,远远超越了暗黑滤镜的修辞。

新华社的照片之所以引发共鸣,在于它精准捕捉了国家气质的转变。从艰难探索时的“他信”,走向坚定不移的“自信”。笃定的自我表达,让镜头不再只是局促地“解释”,而是从容地“展示”。这种自信,正是当代中国的文化底色。

阅兵:力量与和平的双重符号

阅兵是力量的展示,但新华社的镜头让人看到的并非冷硬的钢铁,而是人民的笑容与和平的愿景。一位伊拉克记者在现场落泪,他希望中东也能有中国这样的和平生活。这一幕在海内外社交媒体广泛传播,比飞机大炮更让人震撼。

西方媒体惯于把中国阅兵说成是“秀肌肉”。但我们早在两百年前就知道,和平从来不是割地赔款的产物,落后就要挨打,我们比任何人都明白。新华社的镜头揭示的正是这样的愿景,中国越强大,世界越和平。

舆论对抗与形象突围

此次阅兵,BBC、CNN等官媒现场直播,《纽约时报》、路透社头版报道,甚至特朗普都称其“印象深刻”。与此同时,西方一些媒体依旧惯性抹黑,从“电脑合成”到“军事威胁”,老调重弹,全无新意。然而这种叙事,已经越来越难掀起浪潮。  

真实的中国,已经被世界亲眼看见。海外博主记录的街头日常、外国游客在中国的旅游vlog、普通人生活的短视频,把西方的恐惧标签击得粉碎。大家逐渐发现,那个被描述成“冷峻压迫”的中国,其实干净、有序、充满笑容。新华社镜头中的繁荣与安宁,与普通人眼里的中国不谋而合,这种叙事共振,正在重塑中国的国际形象。

大国自信的新叙事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舆论战争的本质,是话语权的斗争。过去很长时间,西方凭借舆论霸权为中国贴上各种标签,“债务陷阱”、“人权问题”、“技术威胁”......但随着新华社、字节等中国媒体的崛起,加之社交平台的去中心化传播,这些标签越来越难以奏效。

中国的故事不再需要经过西方的“转译”。从“一带一路”的真实成效,到华为等企业在西方封锁下的突破,再到阅兵场上国产装备的“亮剑”,中国的崛起已经是一种不容否认的事实。镜头里的中国,不再是“被观看”的对象,而是“主动讲述”的主体。

掌握镜头,就是在讲述历史

“法新社滤镜”失效的背后,是中国形象的突围;新华社“出圈”的背后,是大国叙事的重构。九三阅兵不只是军事实力的展现,更是一种国际话语权的宣告。

真正的自信,从不依赖外部的掌声,而是源于自身的坚实底气。今日中国的镜头,不再是被动接受解读的“他信”,而是主动书写未来的“自信”。这就是隐藏在镜头之后的,真正的胜利。




编辑:张森
编校:唐赟
审发:石昌晗
打开百姓关注,阅读体验更佳
相关推荐
精彩评论
打开百姓关注,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