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公布了贵州省首届“全国科普月”活动的具体内容。贵州将围绕“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夯实科技强国基础” 主题,在全省范围内集中开展7大板块439项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实现9个市(州)、88个县(市、区)全覆盖。
贵州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杨泳滨在发布会上表示:“科学技术普及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国家把科普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强科普工作总体布局、统筹部署,推动科普与科技创新紧密协同,充分发挥科普在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中的作用。”
据悉,首个 “全国科普月” 活动是贯彻落实2024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的重要举措。活动内容丰富多样,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宣传阐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论述;二是展示“十四五”重大科技成果;三是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四是开展群众性科普服务。
在重点活动安排上,首先是系列主场示范活动。贵州省科普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将于9月7日在贵州科技馆广场共同举办贵州省2025年 “全国科普月” 主场活动,各地也将开展各具特色的主场示范性活动。其次是品牌活动联动,科技厅、省自然资源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卫生健康委等省科普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和各地加强系统动员,围绕相关领域、特定主题,组织开展“院士专家援黔行——富矿精开”系列活动,届时将有14位院士赴全省各地开展活动。同时,还有科学实验展演汇演赛、地质灾害防范、“桥见科技·桥见未来”主题研学、“科学防疫·健康同行”等品牌性科普活动,增进公众对行业科技的理解和认识。此外,广大科技工作者、行业专家将面向青年科技人才、大学生、企业家、公务员等群体开展前沿科普报告,解读新技术、新成果,搭建小规模、高频度、强互动、多学科的科普交流平台,共话科技和产业发展未来,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同时,将开放科普场馆。各科技企业、高校、园区、科研院所等各类创新主体,将积极改进科技成果的科普化展陈方式,面向公众开放实验室、课堂、生产线等,打造更具场景感的科普“星火馆”。各科普教育基地、行业科普基地、科技馆、科技小院、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文化场所、公共场所等,将应用新技术推动展陈升级,举办各具特色的科学教育活动。高校、科普教育基地、各地科技馆将开展联合行动,设计主题体验路线,开展打卡、探馆等活动,构建泛在可及的科普阵地服务圈,让公众感知近在咫尺的科技魅力。开展科普创作展示活动,各部门、各科普教育基地通过积极参与“千万IP创科普”话题,开展优秀网络科普作品、原创科普图书、科普微视频创作征集和展示活动。在基层科普行动中,将广泛动员学会、学校、企业、科研院所、基层组织、科技科普志愿队伍等各类科普主体,推动科普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乡村、进社区、进军营,用好线上线下方式,为基层群众提供展览、讲堂、演出、科普市集、科普阅读、科幻电影展映、互动游戏等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科普服务。线上通过网络展播。聚焦“全国科普月”主题和贵州特色,积极参与“科普之光”首届“全国科普月”大型网络展播活动,将贵州省特色亮点活动推荐到科普中国平台、各大网站和新闻媒体,集中宣传展示贵州科普成效、科技特色、人物故事、产业风貌,展现我省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密切协同的生动实践。
据悉,近年来,贵州坚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位置,不断创新科普工作理念,实施了一系列有力举措,全省科普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一是大科普工作格局更加完善。全面落实贵州省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积极构建社会化协同、数字化传播、规范化建设、国际化合作的科普生态,推动科普工作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全面融入;二是科普基础设施持续加强。17个县(市、区)成功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达23家,城市社区、农村科普(技)活动场所3000余个,建成100所“农村中学科技馆”,“馆校结合基地”已覆盖全省8个市(州),建设基层科普教育特色学校56所,覆盖全省50个国家级和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三是科普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截至目前,全省有科普专家5500余名、科普专职人员7600余人、兼职人员4.8万余人、科普志愿者8.2万余人、科普中国信息员57万余人。在全省科普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贵州公民科学素质也实现了快速提升,全省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指数从“十四五”初的7.22%提升到现在的10.31%,增速超全国平均水平,为我省特色科技强省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