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龙里县各镇(街道)、各村(社区)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为抓手,围绕政策传递、民情收集、难题化解,发动党员干部、村(社区)两委干部、志愿者开展“进万家门、知万家事、解万家愁”专项行动,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服务温暖民心,让文明新风走遍千家万户,吹遍乡野田间。
冠山街道:“敲门”送文明
民情档案“建”和谐
工作人员上门为老年人做生存认证
冠山街道将专项行动作为深化文明实践、提升服务水平的重要抓手,聚焦“知民情、解民愁、提效能”,组织西门社区、龙坪社区等各实践站力量,广泛动员网格员、社区工作者及党员志愿者,组建多支文明实践小分队,采取“逐户敲门”“上门服务”“面对面拉家常”等接地气方式,深入辖区数千户群众家中。
队员们在走访中细致采集家庭人口、就业收入、住房安全等基础信息,同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村民宣讲最新的惠民政策、普及防溺水等安全知识,将理论政策转化为“家常话”。同时,特别关注特殊群体需求,为腿脚不便的老人现场办理养老金生存认证,把便利送到家。建立翔实的“一户一表”“一户一档”民情档案,对发现的路灯故障、垃圾满溢等“小微”问题立行立改,对复杂诉求汇总分析、联动化解,着力健全“走访-记录-解决-反馈”的服务闭环机制,推动干部力量下沉、服务关口前移,为构建平安幸福辖区注入扎实的民生保障力量,生动践行为民服务宗旨。
龙山镇:网格赋能文明实践
暖心服务“无缝对接”
村干部与村民交流了解其近期生活生产情况
龙山镇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统筹协调作用,将全镇精细划分为113个网格,每个网格由挂村领导、村支书、驻村第一书记牵头,配备由网格员和志愿者组成的精干走访小组,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全面开展入户走访与诉求摸排工作,以实际行动践行“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理念,切实推动党和政府的关怀走进千家万户。
走访小组秉持“不怕走破鞋、不怕磨破嘴”的精神,利用农闲时间和傍晚时段,以拉家常的方式收集群众在住房、就业、教育等方面的诉求,同步宣讲“两清两改两治理”“和美乡村”建设政策。注重把“进、知、解”工作融入日常工作,针对收集到的问题,实行“简单问题当场解决、一般问题限时办理、复杂问题联合处理”的机制,完善“月度回访”机制,确保服务不流于形式。同时,通过村(居)务公开栏、微信群、院坝会等多种渠道,及时向群众反馈问题解决进度,主动接受群众监督评判,以公开透明赢得信任。
谷脚镇:“院坝议事”聚民心
文明实践促和谐
观音村开展”院坝会“活动现场
谷脚镇聚焦“知民情、解民愁、保稳定”,动员镇村干部、党员志愿者及热心村民,组成志愿服务队,以“敲门行动”“院坝会”“协商议事会”等形式,走进3000余户群众家中访民意、察民情、解民忧。
云龙社区在收集“微心愿”时,注意到凤凰城组团居民长期受交通不便、无公交车运营问题的困扰,正常生活受到影响。为此,社区组织召开“请你来商量”协商议事会,邀请业主代表、县交通局工作人员、社区党员志愿者等围坐交流,大家各抒己见,共同探讨解决思路,最终制定了运营方案,解决了该组团业主出行难的问题。谷冰村,村“两委”积极推动移风易俗宣传工作,组织召开了6场院坝宣讲会,运用“方言土话”详细讲解彩礼攀比、厚葬薄养等陋习的危害,引导286户家庭签订了《移风易俗承诺书》。观音村通过召开院坝会,邀请广大村民、党员等群体齐聚一堂,围绕村里的发展规划、民生实事等内容展开充分研讨,让大家在轻松氛围中交流想法、凝聚共识。通过院坝议事会,推动形成干群共商、共筹、共建、共管、共享的基层治理良好互动局面。
醒狮镇:政策技术“送上门”
服务群众“零距离”
工作人员上门开展惠民政策宣传
为使党的惠民政策和实用技术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醒狮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充分发挥“志愿小镇”品牌优势,统筹各村(社区)力量,精心组建由“两委”干部、党员骨干、农技专家型志愿者等组成的政策宣讲服务队。
在宣讲方式上,摒弃“照本宣科”,队员们用方言俚语、生动案例解读惠农补贴、医疗养老、就业扶持等政策要点,确保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同时,还结合农时农需,农技志愿者现场“把脉问诊”,传授病虫害防治、科学施肥、节水灌溉等实用技术,手把手指导,助力增产增收。在服务群众上,志愿者们不仅当场答疑解惑,更主动留下联系方式,建立联系渠道,承诺提供后续咨询服务,变“一次性走访”为“常态化联结”。从政策理论的精准滴灌到社情民意的细致摸排,从矛盾纠纷的源头化解到民生实事的暖心办理,龙里县各镇(街道)、各村(社区)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为载体,用“走心”的服务、“务实”的举措,把好事办在群众心坎上。下一步,龙里县将持续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凝聚更广泛的基层力量,不断丰富文明实践的内涵与形式,让文明实践更深层次地赋能基层治理、增进民生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