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办酒、不送礼,贵州这个村居然把升学宴变成了“种树节”!今年,黄飘村19名考上大学的学生们,没参加铺张的宴席,而是披红挂彩,手握铁锹,在一片“状元林”里,种下一棵属于自己的银杏树。这场景,比什么排场都大气,比什么宴席都体面。
这股清朗新风,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五年前,村民潘荣德、潘亮等人率先倡议“不办升学宴,改种状元树”,意外地一呼百应。五年来,全村累计减少酒席580桌,节省开支上百万元。更让人动容的,是村民捐款名单上那些带着温度的数字:10000元是鼎力相助,985元、211元,则是心照不宣的祝愿——它们不再是冷冰冰的金额,而是一方乡亲最实在的期盼、最真挚的托举。
他们没有比较谁家宴席更有排场,而是在乎谁家孩子更争气。老百姓用最朴素的方式告诉下一代:我们拼的不是爹妈的家底,而是孩子的志气。
一棵银杏树,能长百年。它记录一个少年的奋斗,也见证一个村庄的远见。黄飘村斩断的是沉重的人情枷锁,种下的却是一片希望的育人森林。它让我们看到:移风易俗,不是靠一纸文件强力推行,而是要老百姓从心里认同、愿伸手去做。
仪式感不一定在推杯换盏之间,也可以长存于青山绿水之中。教育的意义,从来不止于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更是一乡一土之风气。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黄飘村把这两件大事,一同写进了这片土地里。
办得踏实,更办得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