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民路为何越修越“窄”?近日,有网友反映,四川内江归德镇官斗山村有一条便民土路,宽一米五。今年5月政府对该路进行硬化,但只硬化了0.8米宽,这条路由宽变窄,由平变高,村民通行不便。官斗山村6社社长称,这条路并非历来就有一米五宽,部分路段是村民去年自行拓宽的,若便民路加宽会占用到村民耕地。而且村子不止这条路可以通行,还有一条3.5米宽的公路可以走,接下来会收集村民意见,研究解决处理办法。
一条便民土路,从村民眼中的1.5米被“瘦身”成0.8米,把惠民工程修得如此拧巴,到底是方便了村民,还是方便了“交差”?设计者但凡迈开双脚,去田埂上走一遭,问问推着化肥车的老伯需要多宽的路,看看挑着担子的人如何错身,也断然画不出这0.8米的“奇葩尺寸”。
当地回应称是避免占用耕地,且另有更宽的主路可用。可问题是,便民路的本质是“方便群众”,若硬化后反而让通行更不便,这样的“合规”是否有意义?1.5米宽的路符合现实使用习惯,能不能因地制宜调整方案?保护村民耕地固然重要,但若是因此让一条本可更便利的路变得“鸡肋”,是不是也算一种资源浪费?
一条路,修得是宽是窄,百姓的脚底板最清楚,心里的秤最明白。村民的抱怨,不是嫌路不好,是嫌路修得不贴心!便民路,如果修不进百姓的心坎,那硬化的就不是道路,而是干群之间那堵无形的墙。民心的路,要铺在广袤的乡土上,更要铺进老百姓的心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