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树掩映的木厂村,坐落在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落别乡北部,这里山川秀丽、绿树成林,落别河支流穿村而过,形成“三山夹两水”的自然画卷。从明朝屯田戍边的历史烟云中走来,木厂村历经放牧垦荒、农业转型,如今正以茶叶、阳荷、生姜等特色产业为笔,在乡村振兴的蓝图上挥毫泼墨。
木厂村航拍
木厂村的起源可追溯至明洪武年间的“调北填南”政策,李、王先祖自江西吉安迁入,伐木垦田,形成聚落。清乾隆年间,因木材贸易兴盛,得名“木厂”。洪武十四年,朱元璋调军南下,1382年平定云贵高原,毕姓从南京迁入,发展造纸业。随后,更多人定居,开垦荒地,形成现在的木厂。
据落别乡木厂村村民毕永虎介绍,过去的木厂村,不仅有森林,还有宽阔平坦的草坡,适合放牧,所以得名牧场村,后来改为木厂村。后来,木厂村历经生产大队、村委会等行政变革,1991年划归落别布依族彝族乡。2004年,木厂、屯坡合并,形成现在的格局。
村民正在采摘佛手瓜尖
7月的木厂村,生机盎然。阳荷、生姜、佛手瓜尖等特色产业在这片沃土上茁壮成长。当前,木厂村的特色产业名片500多亩阳荷、佛手瓜等正火热上市销售。成了村民增收的“绿色银行”,三年前,村民周建国试种2亩佛手瓜尖,这一尝试不仅为他带来了经济来源,也为其他村民探索特色农业提供了参考。
落别乡木厂村村民周建国说:“我是在普定去学习种植佛手瓜,种佛手瓜比种玉米的经济收入高,每亩产值比玉米高两三千。我今年种了十四五亩,主要销往沿海一带。”
在周建国的示范带动下,佛手瓜种植如星火燎原。村民罗勇今年初次尝试就大胆种植了18亩,成为产业新军中的佼佼者。
佛手瓜尖
落别乡木厂村村民罗勇说:“我今年种植了十七八亩,价格好的时候能够卖到两块多一斤,少的时候只能卖到一块钱左右一斤,一个月这十七八亩地收入七八千块钱。”
木厂村在推动特色产业发展过程中,始终贯彻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通过实施人工除草等精细化种植管理措施,构建了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体系。这一发展模式不仅有效保障了农产品的优质品质,更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落别乡木厂村纪检委员张琼友说:“今年我们木厂村有十五六户种植佛手瓜,有六七十亩,佛手瓜产业比传统产业经济效益高。它是多年生,种一年可以收十年左右。以后我们村佛手瓜产业会逐步扩大规模。”
从“种一坡收一箩”的低效农业到多元发展的特色产业格局,这场蜕变的关键转折点,正是交通瓶颈的突破。木厂村蜿蜒的山路,成为连接外界、盘活资源的关键纽带,让深山里的阳荷、佛手瓜尖等特色农产品得以走出大山。
木厂村航拍
近年来,木厂村以党建引领为核心,组建了6支环境整治队伍,形成“固定队伍+村民参与”的共治机制。村民们积极参与环境整治,实现了村庄清洁常态化。
落别乡木厂村村民罗超说:“现在家乡发展得比较好,山清水秀,也比较凉快,这居住环境非常地好,邻里关系和睦,平时有什么事情大家也会相互帮助。”
这种“党建引领、群众参与”的治理模式,不仅提升了村庄“颜值”,更让村民在共建共享中收获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木厂村
同时,木厂村在深耕农特产品种植、房屋建筑、生猪肉牛养殖等方面下功夫,村民收入稳步提升。据不完全统计,当前,该村约有建筑队伍10支、种养殖大户30余户。阳荷、生姜、佛手瓜等特色种植上千亩。
在这片被绿意浸润的土地上,木厂村的故事不仅镌刻在村民的笑靥里,更融入了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淳朴的乡情与宜居的环境,让木厂村守住农耕文明温情底色的同时又焕发出乡村振兴的蓬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