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持‘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开放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立足东盟,面向亚洲,放眼世界’的国际化办学思路,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努力开拓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局面。”在7月27日举行的2025年“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第三届“中文+职业技能”教育国际合作校长论坛上,铜仁职业技术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项光亚分享道。
铜仁职业技术大学的前身是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民委和贵州省人民政府“省部共建”高职院校、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国家优质高职院校、国家“双高计划”立项建设单位、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今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设立铜仁职业技术大学,第一批本科招生有5个专业。
创新国际学生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知华友华”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学校发挥办学特色优势,2011年起面向“一带一路”国家招收首批国际学生,以培养“会中文、懂技术、有情怀”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全面深化国际学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建了”三能递进 四轮驱动 五位一体“的国际学生培养模式,成功走出了一条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国际学生人才培养创新路径。
一是聚焦学生能力提升,创新“三能递进”培养路径,实施分层分类精准培养,构建“汉语应用能力——专业技术能力——职业综合能力”逐级递进的能力提升路径。
二是聚焦人才培养质量,创新“团队+平台+课程+活动”的培养机制,激发培养活力。
三是聚焦文化协同育人,创新“五位一体”文化育人体系,引导学生“知华友华”“遵纪守法”“健康向上”“敬业求精”“尊重包容”。
实施境外办学,数字赋能职教出海,推动“中文+职业技能”深度融合。
一是发挥国家高水平专业群优势,以培养“中文+职业技能”本土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与老挝巴巴萨技术学院合作共建海外分校,与老挝同济医院等中资企业共建海外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和实践教学基地,与老挝教育体育部职教司合作共建“黔匠-东盟学院”(老挝),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开展“中文+职业技能”海外培训项目,培养国际化人才和中资企业急需的本土技术技能人才。
二是以“中文+职业技能”人才培养为依托,深化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走出去”。面向泰国、冈比亚等国,围绕畜牧兽医、临床医学等专业开发并推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标准、课程标准、“中文+文化+职业”特色培训课程包,外派教师到所在国开展志愿教学服务,推广“中文+职业技能”项目。
打造“中文+职业技能”研究智库,丰富“中文+职业技能”理论成果。
一是通过与老挝教育与体育部、巴巴萨技术学院合作,加入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合会、中老、中印尼职业教育产教联盟等拓展国际交流合作,凝聚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发展共识。
二是依托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等国际交流平台,承办“中文+职业技能”国际论坛,推出“中文+职业技能”案例集,推广“中文+职业技能”成功经验。
三是依托学校设立的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东盟职业教育研究中心,设立专项课题,开展“中文+职业技能”理论与政策研究,汇集理论研究成果。
四是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国家产业发展需求,基于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标准、技术标准,加强“中文+职业技能”项目标准体系建设,开发《职业中文能力标准》及国别化职业技能等级和证书标准。
2011年以来,学校推动“中文+职业技能”复合型本土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与实践,国际学生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累计为“一带一路”国家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国际人才1158人,累计开展“中文+职业技能”海外培训2267人次。“三能递进、四轮驱动、五位一体”的国际学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先后荣获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中老联合人才培养项目入选全国第四批“中国——东盟高职院校特色合作项目”;《中老携手打造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分别获教育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国际交流合作案例”、中华职业教育社共建“一带一路”十年来职业教育合作成果集优秀案例。
同时,在东盟职教数字化资源建设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效。已建设老挝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及职业标准共14个,开发的《诊断学》专业课程标准、《健康评估》双语教学资源被老挝巴巴萨技术学院推广使用。
学校2016-2018年连续三年荣获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2021年-2025年连续承办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国际职教论坛5次;《人民网》《光明日报》《老挝教育体育报》等多家国内外媒体报道学校国际化办学情况40余次,共同传递中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最强音;入选贵州省首批省级“国际交流示范校”和省级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项目,国际交流合作评价改革案例先后获2023年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国际合作优秀案例”、2024年度贵州省教育评价改革优秀案例;学生获“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大赛获国内金奖1项、国内二等奖2项,国际银奖1项。(记者:文振曦 姚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