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00后”列车员覃云昊的新闻引发热议。在南宁开往杭州的G1546次列车上,覃云昊用一沓试卷和一把贴纸,巧妙地化解了令许多旅客头疼的“车厢孩子吵闹”难题:吵闹的孩子先“奖励”一张试卷,安静完成后再得贴纸;本就安静的孩子则直接获得贴纸奖励。这一被网友戏称为“高铁在编班主任”的妙招,不仅让孩子们瞬间安静,更将车厢变成了临时的“移动课堂”,赢得不少家长称赞。
我们惯于把这样的新闻当段子看,少有人会想到,新闻里的这张试卷,不仅暴露了孩子们的处境,更是对成人社会的一种隐喻。A 面是孩子们不得不面对的学习压力,B 面是部分成年人日益稀薄的包容与耐心。
A面:试卷的重量——被学业填满的童年时光
一张普普通通的试卷,为什么能让孩子们安静下来?因为这是他们最熟悉也最沉重的“日常”。孩子们对试卷的驯服,不过是校园规训的延伸与写照。
北京大学“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高中生每周学习时间高达59.7小时,远超普通上班族近11小时;初中生为55.2小时,小学生也达46小时。这意味着,从小学到高中,孩子们的“有效工作时间”持续攀升,最终超过大部分成年人。对比教育部2017年关于普通高中每周约26小时课程的规定,即便加上作业和兴趣班,理论上也不应超过45小时。但现实是,学生们不仅工作日学习时长惊人(高中生日均近10小时),连周末也被大量作业和补习占据(高中生周末日均近5小时),休息时间被严重压缩。
2021年“双减”政策落地后,初高中生的周学习时间相比之前略有下降,但在普遍的教育焦虑氛围下,“减负”效果面临挑战。苏州、宁波等地教育部门推出的“作业熔断”机制,正是对这种高压现实的直接回应。然而,校内负担虽有政策约束,校外的“加餐”却常由焦虑的家长补上,孩子们的喘息空间依然逼仄。
高铁上的一张试卷,不过是校园规训无意识地向社会空间的一次延伸。它带来的片刻安宁,其背后是孩子们早已习惯的、以“任务”换取“认可”的模式。
B面:空间的挤压——公共场域中渐弱的包容之声
这张试卷的另一面,则指向了社会公共空间对儿童日益明显的“低容忍度”现象。新闻评论区里,除了对列车员智慧的赞赏,也夹杂着不少对“熊孩子”的抱怨乃至对带娃出行的排斥——“管不住就别带出门”、“有本事坐私人飞机”等言论,折射出部分群体对儿童在公共场所正常活动的耐心正变得稀薄。
更令人忧虑的是,这种情绪有时会演变成极端行为。2023年6月,广东高铁上一位女乘客嫌孩子太吵,用热水泼向小孩座位。事后,双方都被列车站移交给警方处理。去年8月,飞机上哭闹的小孩,被陌生女子关进机舱厕所,孩子哭着喊奶奶......甚至有的公共场所,接连曝出“拒绝儿童入内”的新闻。
孩子活泼好动、情绪外露是其天性,公共场所的秩序当然需要维护,但一个文明社会,理应在秩序与包容之间找到平衡点。覃云昊的“贴纸奖励”提供了一种启示:正向引导远比简单粗暴的压制更有效。它让孩子们感受到的是被看见、被理解、被珍视的温暖,而非排斥与敌意。
一张试卷之外,我们能给孩子怎样的“移动课堂”?
社会对孩子的态度,一定程度反映了这个时代的文明程度。在“学业高压”与“公共空间包容度下降”的双重夹击下,孩子们的成长空间被无形挤压。我们期盼孩子学业有成,却可能忽视了其身心全面发展的需求;我们渴望公共空间的绝对宁静,却可能遗忘了对幼小生命应有的温情与理解。
高铁上的“移动课堂”不应止于一张试卷。它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需要共同解答的社会考题:
如何真正为童年“减负”?
如何建设更“儿童友好”的公共空间?
如何涵养社会的包容心态?
童年不应只有试卷的重量,也不该处处面临空间的逼仄。一张试卷或许能换来片刻的安静,但唯有当整个社会愿意俯下身来,倾听孩子的声音,理解他们的需求,并以实际行动为他们创造更宽松、更包容、更富有人文关怀的成长环境时,我们才能真正书写好这份关于未来的答卷。
高铁在飞驰,载着孩子们的,不应只是通往目的地的旅程,更应是一段被温柔相待、充满可能性的成长时光。这考验着每一位“同车人”的智慧与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