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零度视评》八一建军节特别致辞

浏览:18109
2025.08.01 18:17

“这家伙飞得有多远、打得有多准,我们的祖国和人民就有多稳当。”

还记得去年的“东风快递”吗?2025年7月31日,央视新闻披露了9·25洲际弹道导弹发射的幕后故事。视频中,火箭军某旅官兵赵静说:“攻坚号令就是军令状,必须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火箭飞出发射筒的那一刻,这家伙飞得有多远、打得有多准,我们的祖国和人民就有多稳当。”

从发射到落地,跨越12000公里,30马赫时速下,5分钟到达日本,20分钟抵达美利坚,现阶段所有技术手段都无法拦截。什么叫做大国自信?全程公开,战略透明,根本没人拦得住。事后美军五角大楼发言人表示:“我们认为这是一件好事。这是朝着正确方向迈出的一步,它确实会防止任何误解或误判。”

给日本看辽宁舰,给美国看洲际导弹,给整个世界看珠海航展,在“防止误判”这件事情上,我们已经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高度。但是这样的视频,为什么是在时隔10个月以后,在7月31日这个时间点公布?也许,这就是属于中国人的浪漫。

在八一建军节前夕,这枚导弹,是献给中国军人的勋章,它升腾的轨迹,连接着一条更漫长、更沉重的道路,那是中华民族在百年黑暗中寻剑、铸剑、最终得以亮剑的道路。

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是一部不断尝试又不断受挫的“铸剑”史。

洪秀全的“刀枪”,曾裹挟着“均田免赋”的朴素愿望,席卷半壁河山。然而时代的局限让这柄看似锋利的“剑”迅速锈蚀、崩解。黄海怒涛吞噬了北洋水师“师夷长技”的铁甲,仅靠技术层面的模仿,仍无法支撑起一个摇摇欲坠的帝国。京城菜市口的血光,染红了戊戌六君子的衣襟,也彻底斩断了君主立宪的美梦。武昌起义的曙光,最终在军阀割据的混战中,化作一地散落的弹壳。

实业家张謇的大生纱厂彻夜轰鸣,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都曾寄托着“曲线救国”的热忱。但他们面对的,是两千年糟粕,数百年沉疴,个体的力量实属单薄,无力劈开笼罩民族命运的沉沉铁幕。议会、总统、内阁……各种从西方借来的“剑鞘”,在旧中国的水土中扭曲变形,沦为贿选、独裁与混战的工具。

每一次尝试,都伴随着巨大的牺牲与更浓重的失望,但至少,我们摸索出了一条真正的道路。中国需要一支掌握在人民自己手中、为广大人民利益服务的武装力量。


历史的转机,始于南昌城里石破天惊的三声枪响。那个年代哪里都有枪声,哪里都在“亮剑”,唯独这把“红色”的剑,不是为了建立另一个割据政权,而是在宣告一支性质完全不同的军队诞生。它是人民的军队,为人民的解放而战,由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党领导。

这柄新铸的剑,在历史的熔炉中,淬炼出了昂然的风骨。

平型关的隘口,八路军战士靠着“小米加步枪”,第一次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太行山的沟壑,见证了这支军队如何在最严酷的“扫荡”中,像岩石一样扎根于人民,汲取着最深厚的力量。淮海战役的平原上,无数小推车汇成的洪流,是人民与军队血肉相连的铁证。

鸭绿江的断桥,上甘岭的焦土,长津湖的冰雕......也许你和我一样,没有亲眼见过那段历史,但总有这样一个时刻,在国旗下,在冲锋号里,忽然想起中国人独有的记忆——

风更狂了,雪更大了。

白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

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将军什么话也没有说

大步走进漫天的风雪中。

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

那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

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值此八一建军节,一枚“洲际导弹”带给我们的思考,不该止步于“装备精良,能打胜仗”。中国何以从百年求索的迷茫困顿,到今日“亮剑”的自信从容?不是历史选择了人民,而是人民缔造了历史。是这群“最可爱的人”,用超越极限的勇气与牺牲,托住了十四亿人民的幸福与尊严。


编辑:张森
编校:唐赟
审发:石昌晗
打开百姓关注,阅读体验更佳
相关推荐
精彩评论
微兔0j9033
2025.08.02 19:15
0
点赞
打开百姓关注,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