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这条“抗战生命线”,途经毕节!

来源:七星关区史志办
浏览:16135
2025.07.27 12:06

抗日战争时期

有一条当时中国

特别重要的国际通道

它被誉为

“中国抗战唯一的输血管”

这条通道途经毕节

它,就是川滇公路

图片

1938年毕节川滇公路民工筑路场景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封锁沿海,切断援华路线,中华危机,民族危亡。为了打破日本封锁,向抗战前线运送物资救国存亡,1938年3月,川滇公路全线动工,于1939年底竣工通车,全长726公里。

川滇公路(也叫川滇东路),北起四川泸州蓝田坝、叙永,跨四川贵州交界赤水河进入毕节、赫章、威宁,越过贵州云南交界杉木箐,南下云南宣威,止于曲靖沾益县所属天生桥。这条由四川、贵州、云南各族人民血肉筑就的抗战生命线,最终与滇缅公路相连,成为连接滇缅国际运输线的主干线。

川滇公路在贵州境内的这段路叫赤杉段,全段贯穿毕节、赫章、威宁,始起赤水河,折向七星关,过赫章至威宁杉木箐。这段道路逶迤起伏,穿行于崇山峻岭、沟壑交错的高寒山区。

1938年4月,川滇公路赤杉段组织施工,历时16个月全线初步建成通车,全长359公里。

赤杉段分赤(水河)威(宁)和威(宁)杉(木箐)段动工。

图片

川滇公路赤水河渡口木桥墩遗址


1938年4月,赤威段汇聚赤水、仁怀、黔西、大定、毕节、织金、威宁、水城、郎岱9县共5万多名民众动工抢建川滇公路,有青年、老人、妇女、小孩,大家自带工具,自备粮食。

后来贵阳、清镇、修文等六个县市石工1.4万余人参加赶修桥涵、边坡挡墙工程。

在6.4万余民众的抢建下,仅7个多月时间,就宣告抢通毛路,1939年8月竣工,全长263公里,完成土方400余万立方米,石方120余万立方米,堡坎4.1万余立方米,大小桥梁16座,涵洞700座,里程碑263块。

而威杉段,在修川滇东路之前,云南省就规划按省道修建宣(威)昭(通)公路。

云南省府电请行营将路面工程移交贵州办理,贵州省随即成立“川滇公路贵州威杉段路面工程处”。1939年4月,威杉段路基完成,威宁、毕节、盘县等地2万余名民工铺装路面,8月竣工,完成泥结碎石路面50.85万平方米。

图片

清水铺峰岩川滇公路石刻

在那个落后的年代,人们只能用最原始的工具,人力筑路,焚石淬水,肩挑手推;

在缺乏技术、机器的情况下,没有压路机,就用高达一米、重三四吨的大石碾压实路面;

没有火药,就用自制的火药代替;

白天紧张施工,夜晚睡在岩石下、洞穴中、窝棚里;

......

黔西北地势险峻、人烟稀少,忍饥挨饿是常事。加之气候恶劣,生活卫生条件极差,霍乱流行。

后方多流汗,前方少流血。面对重重困难,参与筑路的各族人民没有一个退缩,在深山峡谷、悬崖绝壁间,战严寒、冒酷暑,披荆斩棘,开石炸岩,挖方填土,架桥铺路,最终迎来竣工仪式。


图片

川滇公路养护堆放石沙石孔遗迹


1939年12月19日,川滇公路全线建成通车,为当时陪都重庆以及四川与西北地区到云南昆明开辟了又一条抗战交通捷径,相比川黔线缩短运输里程200多公里,加速外援军用物资的输入。

从公路通车到抗日战争胜利,川滇公路担负起转运国际抗战物资的的重任。

据不完全统计,1941年通过该路段运输的军需物资达5万吨,还有其他物资用品。国际援华物资通过这条公路直达泸州蓝田坝,然后再经水路、空运分发各抗日战场,有力地支援了全国抗战。

至此,毕节也成为西南三省抗日的大后方。


图片

川滇公路修筑压路石碾子


一寸山河一寸血,西南儿女用鲜血和生命,创造了世界筑路史上的奇迹,川滇公路不仅维系中国抗日战争对外交通运输的生命线,它也凝聚起云贵川各族人民与全国人民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强大精神动力。

诞生于战争硝烟中的川滇公路承载着历史厚重的一页,沿途历史文化遗址、遗迹丰富。

尤其是途经毕节境内沿线遗留的众多文物古迹,如赤水河渡口桥墩遗址、南关桥头堡、暗堡,峰岩记载筑路石刻,亮岩筑路工人墓,海子街川滇东路管理局,观音桥加油站灯塔、油罐,毕节城区和平路酒精(代替汽油作汽车燃料)厂遗址,七星关遗弃路段、水下桥梁,高山铺道班,威宁盐仓陆军机械化学校工厂、筑路石磙等遗址遗迹,无不见证了那个硝烟弥漫的岁月,也见证了新时代的蓬勃发展。


图片

赤水河大桥


新中国成立后,这条路部分改建,迄今仍是公路国道326、321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先秦古道到川滇公路,再到今天的杭瑞高速、厦蓉高速公路,跨越时空千载,在此聚集成一线,又从这里走向开放的大通道,在新时代以新使命融入新的发展格局。



编辑:李颖
编校:杨蕤嘉
审发:石昌晗
打开百姓关注,阅读体验更佳
相关推荐
精彩评论
打开百姓关注,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