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贵州新闻战线第十二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在贵州广播电视台圆满落幕。来自全省各地的新闻工作者从专业视角出发,结合亲身经历,讲述了一个个饱含真情实感的故事。
本次比赛共吸引全省51名记者报名参赛,经过激烈角逐,20名选手晋级决赛。选手们围绕舆论监督、主题宣传、国际报道等八个类别,紧扣时代脉搏、聚焦社会关切,讲述了他们亲历、亲见、亲闻的鲜活故事。
《百姓关注》记者李娅男以《田埂上的回声:1370天,我与杨妞花的路》为题,讲述了她历时四年追踪报道儿童拐卖案件的经历。
从《百姓关注》率先介入,到引发全国媒体关注,最终该案件被写入“两高”工作报告,为依法严惩拐卖儿童犯罪提供了明确指引。1370天的陪伴与报道,记者不仅获得了独家新闻线索,更成为了当事人最信任的朋友。
“今天,DNA数据库织就天网,人脸识别精准锁定——拐卖几乎不复存在,这世界不会再有第二个杨妞花,但一定会有第二个记者、无数个记者李娅男……因为我们深知:我们不会因为‘天下无拐’的愿景渐近,就停止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守望。我们会继续扛起镜头,去捕捉新的痛点,去监督新的不公,去引导热点向着温暖与光亮前行!”她在台上动人而坚定的语言,感染了所有人,也展现了作为一名记者的敏锐洞察和温暖情怀。
《百姓关注》记者韩俊杰通过《眼神的力量》,讲述了舆论监督报道推动民生改善和效能提升的动人故事。他讲述了为被缺斤少两的王老伯追讨2500多斤煤炭款的艰难过程,分享了与王老伯无奈的眼神四目相对时内心油然而生的责任。他分享了和前辈同事一起暗访民营医院时,对其他被夸大和耽误病情患者的感同身受,也传递了同事将舆论监督报道这把接力棒交到自己手中那份沉甸甸的使命。
“舆论监督不是为了制造矛盾,而是为了解决矛盾,不是为了制造对立,而是为了疏通民意。调查记者要做的,就是让这一双双眼睛从委屈变得欣慰,从迷茫变得澄澈,从怀疑变得信任。转变的过程就是我们存在的意义。”在他看来,老百姓关心的,就是记者关注的,这也是《百姓关注》一直以来的初心和不变的责任。
在现场,记者们有的讲述了扎根一线,记录乡村发展的生动实践,有的直面社会热点,传递民之所向,有的深入城市街巷,捕捉温暖瞬间......每一个故事的背后,都是记者们用脚步丈量贵州热土的深刻印记,用真心记录时代脉动的责任担当。
“我这次分享的内容是《风雨共‘榕’,诠释中国式团结》,介绍了榕江抗洪这一个月以来的两个场景和一个概念。这两个场景,一个是武警战士在陡坡上拉着装满淤泥的斗车,向上而去的民族脊梁的一个经典画面。另外一个是在榕江县的常驰广场,因为洪灾断水断电断通讯,整个商场大量的生鲜食品全部腐烂的情况下,武警战士冲到最困难,最危险的地方做清理工作的画面,用这些场景来讲述我们榕江抗洪的感动故事。要讲的这个概念就是我们在榕江抗洪期间首次提到的‘中国式团结’。”贵州广播电视台记者朱彬说,在榕江抗洪采访期间,他见证了太多感人的画面,而他也希望把这些画面背后那些直击人心的温暖故事分享出来。
“我这次带来的故事,是我们融媒体中心用媒体力量为果农解决销售渠道的一个故事。这次来参加比赛让我收获满满,认识了很多优秀的媒体同行,在赛前一起聊写作,聊镜头背后的故事。回去之后,我会把这次比赛的收获带到我的工作当中,更加精进自己的业务能力,把好故事讲得更好。”来自金沙县融媒体中心的记者张映熠,也用一场新媒体助农的暖心故事,展现了媒体的力量,和媒体人的担当。
经过精彩较量,最终来自贵州广播电视台《百姓关注》的记者韩俊杰、李娅男,来自瓮安县融媒体中心的记者肖年童获得一等奖。
比赛结束后,韩俊杰说道:“能够贴切老百姓,能够报道老百姓关心的事情,能够通过我们的力量帮老百姓解决问题,我觉得这是作为一名记者最大的成就感所在。”
在现场,评委们也对选手们的表现进行了点评。他们表示,本次比赛充分展现了新时代新闻工作者践行“四力”的丰硕成果,也希望能有更多“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精彩故事涌现在贵州新闻战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