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度长评 | 中考720分转战职高,教育改革里炖出一个“烹饪状元”

浏览:17212
2025.07.09 17:43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倒退十年,这句话里充满了讽刺。但如果放到今天,放到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的当下,又能读到另一番愿景。

最近有个“普高学霸转学职高当厨师”的新闻。一年多前,17岁的龚晟还是一名中考720分的普通高中生,正稳稳行驶在通往重点大学的“主流赛道”上。是什么让一个传统教育优等生“急转弯”,一头扎进职高的“厨师班”,并最终以“烹饪状元”的身份登顶?“普高优等生”与“职高状元”,看似矛盾的身份,在同一个人身上交织,这不仅是龚晟的选择,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这个时代的选择。它填补了单一评价体系的系统盲区,刷新了我们对于传统升学路径的固有认知。

在四川自贡市荣县职高,与龚晟同期通过“职普融通”政策从普高转入职高的,共有14名学生,其中9人成功跨越本科线。龚晟的普高同窗董俊秀,也在职教高考中取得了599分的亮眼成绩。在这份成绩单背后,是千万家庭对教育多元化的深切渴望。

过去只有中考成绩差的孩子,才会放弃高考进入职高,但龚晟明显是个例外。当他在实训室清洗食材、在灶台前挥汗颠勺时,一种被传统教育体系长久遮蔽的价值,正在得到彰显。他坦言高二时深陷迷茫,文科就业受限,压力巨大。好在一次“职普融通”宣讲会,为他推开了一扇新窗。父母的开明支持,使他得以遵从内心,在勤学苦练与虚心求教中,硬是追赶上多学了一年的同学。这哪里是妥协和退缩?分明是一场基于清醒认知的勇敢突围。

龚晟的成功,其意义不止于个人的逆袭,它恰到好处地消解了“高考神话”的单一叙事。四川的职教高考制度,共设语文、数学、英语、专业(实操+理论)四门科目,分数与传统高考一样,总分750分,却为专业技能腾挪出350分的巨大权重。这不是单纯地降低门槛,而是重塑人才选拔的标准,让擅长动手实践、精于技艺打磨的孩子,在职教高考中,实现真正的公平与尊重。

“职普融通”的精髓在于,它非但不是教育改革的“权宜之计”,反而是应对教育发展和需求的“大势所趋”。它打破了职业教育与传统教育之间的无形壁垒,推动教学资源共享、教育成果互认、发展路径互通。当普高的文化底蕴与职高的实践技能真正交汇融合,当“升学”与“就业”不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难题,教育生态才能焕发新的活力。仅四川荣县一个地区,去年28人参加对口高考,23人本科上线。今年128人参考,105人上线。逐年攀升的对口高考本科上线率,让教育改革的道路越走越宽。

龚晟的梦想,是成为国家一级厨师。这样的梦想在“唯有读书高”的单一语境中,或许很难收获家长和老师的肯定。然而在今时今日,一个梦想做厨师的孩子,能以全省状元的身份,踏入烹饪与餐饮管理专业的本科殿堂。我们从中看到的,是中国教育评价体系的静水深流之变。从“独木桥”到“立交桥”,从“唯分数”到“看技术”,从复制黏贴模版,到多元人生价值。

龚晟的故事并非“歪打正着”,而是一种清晰明了的转变信号。曾经被所有人轻视的“另一条路”,正在制度的保障下,变得宽阔而坚实。这位普高学霸的华丽“转身”,不是对传统教育的“背叛”,而是对教育定义的勇敢拓宽。它刺破了“唯普高、唯大学”的迷思,证明了成功的坐标轴,本应容纳万千可能。

“职普融通”所铺就的,正是这样一条让“厨子”也能成为“状元”的路。是用无数条轨道,交织成一片旷野,这才是教育改革应有的模样。


编辑:张森
编校:唐赟
审发:石昌晗
打开百姓关注,阅读体验更佳
相关推荐
精彩评论
打开百姓关注,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