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今年高考最热的话题,不是文理科状元,也不是什么人生逆袭、成功上岸,而是一个考了288分的普通女孩。
“高考288分全家庆祝,母亲直言分数不重要,只要善良、健康就好”。这个新闻大家都看过,还有官方媒体转发报道,不少网友为这位母亲点赞。然而就在几天前,舆论突然转向,有人开始质疑其真实性,把事情越说越邪乎,什么“注册一堆号直播捞钱”、“两天带货赚了19.9万”、“同班同学爆料女孩上课玩手机”……互联网判案,通常每一句评论,都可以是莫须有的罪证。
这家人曾经圈了多少粉,如今就挨了多少骂。直到事情发酵几天后,终于有人站出来说了句公道话。
7月2日晚上,@抖音黑板报亲自下场发布了调查通告,这份通告主要澄清了三件事情。其一,女孩的高考分数属实,不存在“剧本演绎”的成分。妈妈早在2022年就开始发布探店视频,不是为了蹭高考热度才突然起号;其二,视频火了之后,该账号只发过一个探店视频,而且很快就删了。之后没有发布任何商业内容;其三,女孩在6月25号晚上开过一次直播,和妈妈一起跟网友互动,但全程只是分享心情,没带一件货,也没要一分钱打赏。
说白了,这就是一个普通的妈妈,想记录下女儿人生中的重要时刻,只是没想到会被那么多人看见,更没想到会遭遇这么大的恶意。好在平台还了这家人清白,可仔细想想,一个普通家庭的普通孩子,居然需要惊动平台官方来“自证清白”,这事儿本身就透着一股荒诞。
时至今日,谣言的出处或许已经无法考证。似乎也无需考证,因为它不是从谁的嘴里说出来的,而是从一小部分人的心里长出来的。在“流量至上”的时代,任何个体的意外走红都被他们打上“动机不纯”的烙印,任何表达都可能被解读为精心设计的“带货前戏”。这种近乎偏执的怀疑主义,是流量经济野蛮生长后,留下的社会创伤后遗症。
不得不说,在这样的大环境下,“288分女孩直播带货”的谣言,非常符合部分网友的情绪预设,他们一边警惕“剧本”,一边滑向了另一个极端。对一切非主流的、个体化的表达进行“动机审查”。常驻热搜的“288分”,反而变成了一面照妖镜,照见的不是处心积虑的炒作,而是“键盘侠”们先入为主的恶意与集体无意识的审判狂欢。
我们应该记住这个女孩的“288分”,它首先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教育焦虑的深重。同时也是一把尺子,丈量出社会包容的尺度。女孩的妈妈说,不想拿孩子的不足去和别人长处比,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人生轨迹。她并不是在鼓吹读书无用,而是对“成功”单一标准的勇敢质疑,是对个体差异与多元价值的朴素尊重。在“内卷”化竞争的当下,这种“健康就好”的从容,是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眷顾,也是这场社会包容性测试的最低尺度。
下次再看到“不一样”的烟火,别急着盖棺定论,也许不是那烟花有问题。群星璀璨的夏夜,如果只盯着最亮的那几颗,岂不是失去了整片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