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科研书写在大地上   “贵州方案”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浏览:12140
2025.07.05 14:36

碧波荡漾,白云悠悠,在贵阳百花湖上,一艘小船缓缓摇曳。生态如画的贵州大地上,一场关乎生物安全的科研攻坚正书写着守护绿水青山的生动答卷。7月4日,贵州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吕敬才与团队成员驾着小船,小心翼翼地查看已投放半月的福寿螺诱捕装置 —— 这份沉甸甸的科研成果,正成为破解外来物种入侵守护生态难题的 “贵州方案”。​

作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认定的全球 100 种最具破坏力的外来入侵物种,福寿螺已成为威胁贵州生态安全的“无声杀手”。其单对成螺年繁殖量约万粒的恐怖速度,加之携带的广州管圆线虫对人类健康的致命威胁,使得这种红褐色螺类所到之处,稻田秧苗被啃噬殆尽,水生植被成片消亡,水体富营养化加剧。数据显示,目前黔南、贵阳、遵义、黔西南等地均出现福寿螺不同程度入侵,对生态造成了破坏。​

面对这场无声的生态危机,吕敬才团队自 2019 年起开启研究。他们翻山越岭,对全省福寿螺进行了普查,了解了入侵分布情况,足迹覆盖贵州上千个乡镇。历经四年技术攻关,团队成功研发 “一种福寿螺诱捕装置”,并于 2023 年获得国家专利授权。今年 6 月中旬,这一创新装置在百花湖麦西河入湖口迎来 “实战检验”。经半月监测数据显示,诱捕装置对成年雌性福寿螺捕获效率显著,且对水域内鱼虾等本土生物无不良影响,充分证明其在保障生态安全前提下开展精准防治的可行性,实验也进一步验证了成果可推广性。

“1 个,2 个,3 个…… 随着指尖轻轻拨动,皮肤晒得黝黑的吕敬数到第 11 个时,声音不自觉地发颤,‘四年了,终于有成果了!’他缓缓拿起诱捕装置,眼中闪烁着欣慰的光芒。要知道,这看似普通的 11 只福寿螺,是团队历经 1460 多个日夜的监测与实验换来的成果。此项研究成果不仅填补了国内福寿螺生态防治领域的技术空白,更为构建区域性外来入侵物种防控体系提供了科学依据与实践范例,为一下福寿螺防控推广提供了依据,为贵州筑牢生态屏障注入科研力量。​

从实验室到河湖湿地,从技术专利到生态实践,吕敬才团队用智慧与汗水在贵州大地上书写的科研答卷,正为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这场与外来入侵物种的博弈,不仅彰显着贵州守护生物多样性的决心,更向世界展示了生态治理的 “中国智慧”。


记者:梁传明
编辑:沈佳
编校:王颖
审发:石昌晗
打开百姓关注,阅读体验更佳
相关推荐
精彩评论
打开百姓关注,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