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目前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论坛,是哪个?
答案是: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今年7月5日至6日,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在贵阳举办。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2018年两次向论坛年会致贺信,2015年、2021年在贵州考察时两次对办好论坛作出重要指示。
贵州是长江、珠江上游的生态屏障。一直以来,习近平对当地生态文明建设格外关注。
2021年春节前夕,习近平赴贵州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他引用唐代诗人孟郊“旧说天下山,半在黔中青”和宋代诗人赵希迈“江从白鹭飞边转,云在青山缺处生”两句古诗,赞叹贵州生态之美。他说:“贵州真是山好水好,一定要保护好这片绿水青山。”
贵州省铜仁市梵净山风光(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今年3月,习近平在贵州考察时强调,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贵州新风采。
新风采如何展现?习近平提到过3个关键词。一是“底线”;二是“优势”;三是“转化”。
10年前,2015年6月,习近平在贵州考察时指出,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
作为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贵州岩溶出露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61.9%,曾是全国石漠化土地面积最大、类型最多、程度最深、危害最重的省份。
贵州因地制宜、攻“石”增绿:截至2024年底,贵州全省森林面积1114.7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63.3%,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9个中心城市、88个县的环境空气质量达二级标准,平均优良天数比例99.1%;地表水水质总体为优,主要河流222个监测断面水质优良率99.1%,23个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这是贵州去年的生态答卷。
贵州省赫章县韭菜坪上的风力发电设备。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守住“底线”,方能保住“优势”。
贵州的优势是啥?2021年2月,习近平在考察贵州时指出,优良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
作为全国首批、西部唯一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良好的生态环境越来越成为金字招牌——
年平均气温在10℃到20℃之间,湿度适中,有助于降低制冷能耗,对发展数据中心等产业集群十分有利;
辣椒、刺梨等种植规模全国第一,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和名特优新农产品达到754个;
世界自然遗产地、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数量均位居全国前列,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
贵州赤水丹霞国家地质公园一角(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有了“优势”,还要看“转化”。
今年3月,习近平考察贵州时指出,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以贵州桐梓为例。20多年前,桐梓县就被国家林草局认定为“中国方竹笋之乡”,是全国方竹第一大县。桐梓县马鬃苗族乡方竹资源丰富,但过去经营方式单一,林地产值开发不足。为打破困境,当地利用竹林内的独特气候环境,探索出“竹+菌”的复合模式,实现了竹荪的近野生生态栽培。
像桐梓县这样点“绿”成“金”的故事还有很多——
赤水将一根竹子“吃干榨尽”,培育起超90亿元产值的竹产业;绥阳探索“森林康养+自然教育”,生态价值与经济收益双提升;单株碳汇项目将树林生态价值转化成经济价值,已覆盖贵州9个市(州)33个县668个村,让“空气定价”走进现实……2024年,贵州绿色经济占GDP的比重达48%。
通过守住底线、激活优势、畅通转化的“生态三重奏”,多彩贵州正展现出更多新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