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度时评 | 从 “村超”看台到抗洪前线:“小推车精神” 再写新篇章

浏览:14159
2025.07.02 09:40

6 月下旬的贵州榕江,经历了两场震撼的 “洪峰”:一场是去年夏天点燃全网的“村超”流量洪峰,580 亿次播放让这座脱贫不久的小城成为 “足球乌托邦”;另一场是 6 月 24 日突袭的特大洪水,11 万立方米 / 秒的洪峰过境,38 万群众家园被淹,388 条道路瘫痪,20 个乡镇一度断水断电。当热闹的足球场变成淤泥场,当“村超超火爆” 的宣传牌在洪水中摇晃,榕江用行动交出了一份浸透汗水与温情的答卷。

洪水肆虐后的景象触目惊心:倾倒的植被、悬空的宣传牌、淤泥覆盖的街道,被浸泡的足球场成为城市最刺眼的伤痕。据榕江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最新通报,防汛Ⅰ级应急响应已终止,转入常态化防汛。这是一场没有动员令的全民行动。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12时,抢险救灾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92 万平方米街道、129.5 公里道路恢复通行,20 个乡镇驻地全部打通 “生命通道”。然而,仍有16条通村公路、17条通组公路待抢通,灾后重建任务艰巨。

初步统计显示,洪灾带来的经济损失巨大且广泛。个体经营者损失动辄数十万上百万:“初步计算,损失在120万左右”,“预计损失四五十万,我们都是低收入的普通家庭,这是老人一辈子的心血”。榕江的特殊之处在于,在泼天的流量之后,泼天的洪水接踵而来,大自然只用一夜便改写了剧本。面对家园被毁,许多村民坦言:“恢复到以前的经济状况,少说也要十多年。” 这场天灾,无疑让这个脱贫不久的小城面临严峻挑战。


然而,灾难面前,榕江展现出的并非绝望,而是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和人民自救互济的磅礴力量。正如我们在足球场上看到的那样,球场外的他们,仍然保留着桑巴足球的自强与乐观。

组织迅速: 通讯中断后,忠诚镇党委书记杨胜涛立即成立临时指挥部,高效统筹干部、群众力量,调配物资、车辆与后勤,成为救灾“神经中枢”。


民众自发: 镇政府门前,蜿蜒的队伍成为生命线。村民蹚着泥水,肩扛整袋白菜而来;大叔推着满载猪肉的三轮车,裤腿裹满泥浆;大婶拎着刚碾的新米小跑赶上……不少村超队员自发组成 "泥浆突击队",带着自家的三轮车、高压水枪,在曾经奔跑的足球场上清理出成吨垃圾。

志愿力量: 辣椒1筐、菌子5筐、西瓜两大个;干肉、茄子、酸菜……“拿去,不要钱”临时灶房里,志愿者加班加点,4000多份盒饭穿越泥泞送进断水断电的县城,汇聚成最温暖的物资流。

八方驰援: 宁夏残疾志愿者胡雷协调19吨物资跨越千里;新疆的阿里木江星夜兼程送来支援;韩红基金会车队在塌方险路上艰难挺进……全国各地的爱心正加速向榕江汇聚。


洪水退去,人潮的力量却愈发奔涌。通往榕江的泥泞道路上,脚印越来越密集。这力量,让人想起那个火爆全网的“村超”——人们热爱的,何止是足球的热闹?更是这片土地上人民坚韧乐观、团结互助的风骨。当洪水冲过,支撑榕江的,不再是百亿流量,而是流量中心这群人:是书记嘶哑嗓音里的担当,是村民扁担和三轮车承载的无价情义,是灶火旁不眠不休的赤诚,是那句看似轻松却力透万钧的“只要人没事,就一切都好”。

这一幕幕,恍若历史的重现。七十多年前的淮海战役,“小推车”推出的不仅是战争的胜利,更是人民伟力的不朽丰碑。今天,在榕江的灾后现场上,在泥泞的道路旁,在临时灶房的烟火气里,在那一辆辆载满自家物资的三轮车、手推车上,我们再次看到了这种力量的奔涌。

在退去的水痕旁,“村超”的宣传牌依然歪斜着,落款处 “榕江人民”四个大字却格外醒目 —— 这是比任何流量都更坚实的底气,是 “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的当代注解。这,也是榕江真正的“水深”与“火热”中,最震撼人心的力量源泉。

从淮海平原的小推车到榕江堤岸的三轮车,从战争年代的支前模范到和平时期的志愿者,中国人民用一脉相承的团结与坚韧,在历史的考卷上写下同样的答案:当 14 亿人把双手握成拳头,任何洪水都冲不垮我们的家园;当每个 “小我”融入 “大我”,再大的困难也挡不住中国前行的脚步。这,就是榕江抗洪留给我们的时代启示,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




编辑:张森
编校:唐赟
审发:石昌晗
打开百姓关注,阅读体验更佳
相关推荐
精彩评论
打开百姓关注,查看更多评论